“側翻檢測開始—————20度,30度,40度,41度,42度……”日前,在國家汽車技術檢測中心,隨著側翻儀的不斷
傾斜,標注“煙臺開發區鼎立”字樣的大巴車終于“轟然”落入近1米深的測試坑中。“側翻48度,車身整體無明顯損傷變形,符合并超過國家檢測標準。”檢測結果一經播出,現場一片歡呼—————這不僅標志著國內第一臺采用碳纖復合材料制成車身的民用客車研制成功,同時也意味著又一“煙臺造”高科技產品成為國內行業第一。
碳纖維大巴被稱為“裝甲客車”
在鼎立汽車零部件公司位于業達工業園的廠房內,見到了這輛“國產第一”碳纖維復合車身的電動大巴。車輛外觀整體呈淺綠色,只有未噴涂油漆的車頂及龍骨部分露出碳黑本色。如果不是在檢測時摔碎的車窗玻璃殘片和一些細微的擦痕,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傾翻入深坑卻未見損壞的車輛。“與普通鋼材相比,碳纖維的重量僅為其四分之一,但強度卻是它的10倍,用碳纖維制成的大巴車身,稱之為‘裝甲客車’也不為過。”言罷,企業負責人掄起鐵捶用力砸向車身,竟然毫發無損。
“輕快”與“低耗”,是碳纖維復合材料車身大巴最突出的特點與優勢。鼎立公司負責人介紹,與普通用鋼材制造的大型客車相比,較傳統客車總體減重可達40%—60%,因此在消耗同樣油量或電量的情況下,車輛可多行駛50公里。同時,碳纖維車身可以一次“織”成定型,極大地減少了部件結構間的焊接長度,從而使得車輛整體的可操控性加強,且由于碳纖維抗拉強度高達3500MPa以上,是鋼的7—9倍,因此較之傳統車型也更加堅固安全。
明年正式投產,預計產量1萬臺
據了解,由于碳纖維復合材料特有的輕量、高強、高彈以及高度耐損、耐熱等良好性能,目前已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于航空以及高檔賽車、轎車零部件的制造,但因工藝復雜且成本較高,民用領域尚處起步階段。2012年落戶開發區的鼎立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通過整合資源、引進人才和技術攻關等努力,成功實現了該產品成套裝備及生產工藝的國產化和系列化,科研成果填補國內空白。根據計劃,鼎立“碳身”大巴生產線將于明年正式投產,預計年產量1萬臺,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
“以鼎立為龍頭,目前原材料、電機配套、減震制動等配套廠商正加快跟進落戶,一個新的碳纖維復合新材料產業鏈條已在開發區初步成型。”開發區科技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開發區強力推動創新型開發區建設,不斷提檔升級,尤其是圍繞著新材料、新光電和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持續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引導創新要素進一步集聚,培育和壯大了一批高新技術和創新型企業。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市級科技型中小企業53家,高新技術企業66家,累計取得市級以上科技創新成果780項,其中,國際領先科技成果171項。